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
作为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新型电力人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涵盖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级、立体式的协同育人模式。
培养新型电力人才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打通源网荷储多环节,协同政产学研多主体,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与科技创新,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这个过程具有极强的开创性和挑战性,急需大量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强,尤其是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多领域技能的高水平人才。
清华大学牵头教育部能源互联网新工科专业试点,开展能源大类本科招生;华北电力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大电力”学科体系;根据《2022中国电力行业人才年度发展报告》,在新型电力系统被首次提出的2021年,电力行业人才需求总量比三年前增长19.38%,对数字化人才需求更是两年前的3倍多。该报告也指出,电力教育供给与产业链需求不匹配,应有机衔接教育链和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
科研人员在虞城换流站开展换流阀安装调试。摄影 / 张欣
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政策,着力推动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2022年,教育部发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电力领域已展开有效探索。国网技术学院与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大学等多项荣誉。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于2020年联合创办智慧能源创新学院,落实企业与高校办学的“双主体”地位,并通过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产业需求。2023年,国网湖北电力等34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成立湖北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湖北省教育厅指导,设立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然而,现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从数量到质量都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现有产教融合主要在职业教育层面开展,面向一线操作,既缺乏系统性、宏观性的理论指导,又难以满足科研、管理等高层次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实训基地主要搭建内容为成熟技术与业务环境模拟,难以跟上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模式快速迭代发展的步伐。
此外,广泛的可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的实体和数字资源没有得以挖掘和利用。一方面,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和部署下,由电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建设了众多具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新型电力系统相关示范项目。例如,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公布了首批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相关企业和机构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核心装备,探索了一批可持续、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这些项目主体中包含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电集团、上海电气等国企,投资额约370亿元。科技部2021年启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有效增强了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养了众多人才。
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和高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造虚拟教室、云上课堂。以国网高培中心为例,其“云课堂”学习平台围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开发并上线3700余个通用管理类和专业管理类优质课程。该中心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外部机构的合作,构建了“高端外部师资+主力兼职师资+特色专职师资”的多元融合师资体系。
相关主体协同育人动力不足,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尚需完善。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以及高校科研人员本身的产出,与企业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另一方面,现有政策主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激励、考核企业,存在企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而人才培养相对不足的问题。
以数实融合深化产教融合
第一,将产教融合从聚焦职业教育扩展到涵盖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级、立体式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产教融合激励与评价机制,激发相关电力企业、高校等主体积极性。
第二,挖掘相关示范工程、科技重大专项资源,快速新建大量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是建议在已建成的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等各级各类新型电力系统相关示范工程与科技项目基础上,打造以企业为主体、高校深度参与的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二是建立项目产教融合成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评估检查。
第三,盘活各主体线上课程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线上平台。一是建议在尊重保护知识产权与资源版权的前提下,面向各级各类人才有针对性地、分层级开放现有新型电力系统相关在线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案例库。二是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虚训(线上培训)基地试点,鼓励电力相关高校与企业合作打造系统性、多元化的线上课程体系与协同育人模式。
第四,以数字赋能,通过数实融合深化产教融合。一是建议企业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先进数字技术进一步改造升级现有实训基地,搭建虚实结合的培训基地。二是探索推动电力高校、科研院所及培训机构部署新型电力系统虚拟现实培训环境。三是加大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支撑产教融合数字赋能需求。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国网高培中心“世界一流企业案例及理论分析教学研究”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高峰,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电器设备网络通信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会副会长等。负责和参与多项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企业的转型战略研究、政策文件编制、重大示范推进等工作,多项成果获国家领导人、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领导批示。
曹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数字化转型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工程硕士,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环境科学、化学(辅修)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涵盖城市/园区能源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对用户用能行为的影响研究、能源互联网产业生态构建以及新型能源体系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致力于为各级政府和能源企业提供政策和机制制定、战略规划、顶层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技术工具和试点示范等方面的服务。